抗抑郁药需要终身服药吗?
你服用抗抑郁药很长时间了吗?你是否曾经停过药,但因为复发而不得不重新服用?有许多人担心持续服用这些药物的后果。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的观点是什么呢?
抗抑郁药需要终身服药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涉及到心理健康和抑郁症时,有些细微差别往往会改变一切。
一些处方精神药物的患者会继续服用两年或更长时间。这些药物的作用是在大脑中产生变化,使患者摆脱许多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然而,它们并不能解决根源问题。事实上,多学科干预很重要。它需要在包括抗抑郁药在内的各种手段的帮助下恢复病人的稳定。打个比方,想象一下火箭。运载火箭帮助它起飞(抗抑郁药),但它的引擎也需要修复(恢复患者自主权的治疗)。
抗抑郁药服药时间的科学解释
当第一次开抗抑郁药时,患者通常会服用至少4到6个月。这段时间后,医生会安排停药和随访计划。至少,这是理想的情况。但是,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医生也会进行个体化用药。
大多数抗抑郁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5-羟色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可用性。然而,2022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抑郁症是由于这些神经递质缺乏造成的。这表明,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不应该仅仅基于精神活性药物,而是需要更多的策略。
1.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需求
最终目标是让患者停止使用抗抑郁药。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但是,时机必须选好,因为症状复发可能引发更深的绝望。
北卡罗莱纳大学(美国)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报告称,只有三分之一服用抗抑郁药的人在几个月内完全康复。其余的人会好一点,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体验药物的全部效果。
同样常见的是,有些患者几年来一直在服用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他们的药。
2.复发很频繁
在估计抑郁症药物干预的持续时间时,必须考虑到某些危险。最重要的可能是复发。明尼苏达大学(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有50%的患者第一次抑郁症康复后会复发,复发两次的人中有80%将面临第三次复发的风险。
应该注意的是,复发的倾向往往有遗传基础。许多人已经使用抗抑郁药几十年了,原因在于不断复发,这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更复杂的个人情况,以及缺乏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3.终生服用抗抑郁药
周期性复发。
诊断错误,治疗方法无效。
亲属有精神疾病史。 只选择抗抑郁药而不接受心理治疗。 有压力的经历。例如,持续的挑战、逆境和睡眠问题。 没有找到合适的抗抑郁药。事实上,有些患者花了数年时间尝试不同的疗法。 其他临床合并症。
终生服用抗抑郁药的健康风险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并非没有风险,幸运的是,如今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越来越少。此外,医生会努力指导患者。例如,他们可能会建议逐渐停止服用这些药物,或者用更温和的药物代替。
乏力 自杀意念 体重增加 性功能障碍 社会脱节 患糖尿病的风险 情感麻木 胃肠道功能紊乱 患者觉得自己上瘾了 患者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中感到受限。
如何避免长期服用抗抑郁药
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抗抑郁药不是终身有效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这有时意味着患者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来服用这些药物。
如果你想避免这种情况,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答案。事实上,只有在医生建议的情况下,你才应该服用抗抑郁药。因为,虽然这些药物有效,但它们只解决了症状,而不是问题的根源。这就是心理帮助如此重要的原因。
目前,基于正念的抑郁症认知疗法在避免复发方面是最有效的。英国牛津大学的John D. Teasdale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的一项研究强调了这种方法的好处。毫无疑问,寻求专家帮助永远是正确的选择。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欢迎转发推荐,让更多病友受益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5种可以改善情绪的秋冬食物——大话精神
你可能会抑郁的10个原因——并不一定是简单的5-羟色胺问题——大话少年
1·Barbui, C., et al. (2011). Efficacy of antidepressants and benzodiazepines in mino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8(1), 11–1.
2·Burcusa, S. L., & Iacono, W. G. (2007). Risk for recurrence in depress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8), 959–985.
3·Cartwright, C.,et al. (2016). Long-term antidepressant use: patient perspectives of benefits and adverse effects. Patient preference and adherence, 10, 1401–1407.
4·Dowrick, C., & Frances, A. (2013). Medicalising unhappiness: new 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ion risks more patients being put on drug treatment from which they will not benefit.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47, f7140.
5·Gaynes, B. N., et al. (2009). What did STAR*D teach us? Results from a large-scale, practical, clinical trial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Psychiatric services (Washington, D.C.), 60(11), 1439–1445.
6·Moncrieff, J., et al. (2022). The serotonin theory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umbrel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Molecular Psychiatry.
7·Teasdale, J. D.,et al. (2000). Prevention of relapse/recurrence in major depression by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8(4), 615–623.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